瞿秋白,中國共產黨早期主要領導人之一,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卓越的無產階級革命家、理論家和宣傳家,是中國革命文學事業重要奠基者之一。1899年1月,瞿秋白出生在江蘇常州,1917年考入北京俄文專修館學習,1920年以《晨報》記者身份赴蘇俄采訪,先后撰寫多篇通訊,對蘇俄的政治、經濟、外交、工人組織、黨的建設等作了系統闡述。
1922年,瞿秋白加入中國共產黨。1923年1月,瞿秋白回國后擔任《新青年》等刊物主編,發表大量政論文章,運用馬克思主義分析中國國情,考察中國社會狀況,論證中國革命問題,為黨的思想理論建設作出開創性貢獻。
從1925年起,瞿秋白先后在黨的第四、五、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委員、中央局委員和中央政治局委員,成為中國共產黨的重要領導人。
1927年8月,在中國革命處于嚴重危機的情況下,中共中央在湖北漢口召開緊急會議(即八七會議)。會議由瞿秋白、李維漢主持。會議確定了實行土地革命和武裝起義的方針,提出了整頓隊伍、糾正錯誤而“找著新的道路”的任務,并選出以瞿秋白為首的新的中共中央臨時政治局。會后,他擔任中共中央臨時政治局委員、常委、主席。
1931年1月,瞿秋白在中共六屆四中全會上被解除中央領導職務。此后在上海同魯迅一起領導左翼文化戰線的斗爭。
1934年初,瞿秋白進入中央革命根據地,1934年2月當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第二屆中央執委會委員、中央執委會主席團成員、中央執委會人民委員會教育人民委員,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教育部部長。中央紅軍主力長征后,他留在南方堅持游擊戰爭,任中共蘇區中央分局宣傳部部長。
1935年2月,瞿秋白在福建長汀被國民黨軍逮捕。敵人得知他的身份后,采取各種手段對他利誘勸降,但都被他嚴詞拒絕。6月18日,瞿秋白坦然走向刑場,飲彈灑血,從容就義,時年36歲。
瞿秋白已逝,但他的信仰與理想、責任與擔當,都留在歷史的注腳里。位于他的家鄉江蘇常州的瞿秋白紀念館由故居和紀念館兩部分組成,故居原為瞿氏宗祠,紀念館通過實物、圖片、多媒體等方式全面、科學展示瞿秋白革命、光輝的一生。
“今天是三月二十日。我又來。天氣很好,風很好。你也很好。”“你為民族和人民的前途犧牲了自己,值得我不遠萬里再次靠近你,致敬!”……每一條參觀者的留言都承載著他們對瞿秋白的敬仰。
“瞿秋白從青年時代起,就立志‘為大家辟一條光明的路’。”瞿秋白紀念館副館長唐茹玉介紹,走進瞿秋白紀念館東側的游客中心“懷霜社”,第一眼就能看到瞿秋白的名言——“我總想為大家辟一條光明的路”,意在第一時間將秋白精神通過視覺信息傳遞給每一個參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