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方志敏投身革命工作。此前他是一個學生,既沒接受過軍校教育,也沒參過軍、帶過兵。參加革命后,方志敏主要從事黨團工作,也沒有經歷正規的軍事斗爭實踐。大革命失敗后,方志敏回到家鄉領導革命斗爭,從“毫無斗爭經驗”到帶領紅軍由弱到強、創建紅十軍,最終成為優秀的紅軍將領。
重視槍桿子
學生時代的方志敏是一個黑暗社會的反抗者,曾領導過多次反抗斗爭,如狀告江西弋陽九區漆工鎮警察所貪贓的余巡官、驅趕工業學校貪污學生伙食的趙校長等,但這些斗爭都沒能成功。這讓方志敏逐漸認識到,要與黑暗的反動勢力斗,不進行武裝斗爭“絕無取勝的可能”。1926年11月,方志敏指導九區農民協會占領漆工鎮警察所,繳獲兩支好槍、一支壞槍(被稱為半條槍)。“兩條半槍鬧革命”成了方志敏軍事斗爭生涯的起點。
1927年3月,方志敏在南昌重組農民自衛軍,進一步認識到黨領導武裝斗爭的重要性,他在會見江西萬年縣農協代表時說:“縣農協成立,一定要有武器。”這時,北伐途中的蔣介石已經暴露出背叛革命的苗頭,形勢危急。黨內一些負責同志卻反而要求各地農協和工人糾察隊繳槍放下武器,但方志敏沒有盲從。1927年5月下旬,方志敏籌集到70多支槍運往弋陽,受到不公正的警告處分,但他始終沒有動搖武裝斗爭的信念。
大革命失敗后,方志敏等共產黨人被江西國民黨當局“禮送出境”,他輾轉吉安、鄱陽等地從事黨的活動,最終回到弋陽開展革命斗爭。這時,弋陽黨的地方組織已經遭到嚴重破壞,農民武裝被打散。重建黨的組織,重新拿起武器來斗爭,成為最緊迫的工作。方志敏一回來,7天內就重新組織起二十幾個黨支部,農民也很快武裝了起來。群眾手中有了槍,就有了與土豪劣紳和國民黨軍隊斗爭的底氣。但方志敏卻發現,“檢查我們的武裝,實在太少了,力量太不夠了”,因此決定親自去鄱陽搞槍。到鄱陽后,情況卻發生了變化,“革命的警備團,現在變成豪紳地主忠實的守門狗了”。幸好一個負責同志家里還留有10支槍,正準備送往鄱陽縣衙門。在方志敏的嚴正批評下,這位同志最終同意讓他取走這10支槍。
重視根據地建設
1927年12月10日,以橫峰樓底藍家農民抗捐為導火索,弋橫年關暴動拉開了序幕。暴動聲勢浩大,起義的烈火很快燃遍弋橫地區。在起義中,農民革命團迅速發展,僅一個多月的時間,弋橫兩縣就組織起了上百個團。如此大規模的起義引起敵人恐慌,招致瘋狂反撲。一個多月后,農民革命團會攻橫峰縣葛源鎮失敗,部隊轉到磨盤山區開展游擊戰爭。不久,方志敏建立起贛東北革命根據地第一支正規的紅軍武裝——工農革命軍第二軍第二師第十四團一營一連,約20人。這支隊伍實力雖小,但卻是黨在贛東北區域內掌握的一支正規武裝,是革命的“星星之火”。
磨盤山的游擊戰異常艱辛,環境十分惡劣,最困難的時候,“日間不能走路,要在夜間悄悄地走;大路不能行,要找偏僻的小路走;房屋不能住,要躲在樹林里、巖石下或水溝里的茅蓬里去住”。1928年5月下旬,國民黨軍隊對磨盤山大舉進攻。危急之下,連隊領導在一處叫作方勝峰的地方開會討論對策。會上有人提出放棄根據地、埋槍分散逃跑的主張,方志敏堅決反對。最終,方志敏說服了大家,確定了反“圍剿”和鞏固、擴大根據地的戰略。方勝峰會議3天后,紅軍即擊潰了弋陽靖衛團的進攻,取得金雞山戰役的重大勝利。金雞山大捷,粉碎了敵人的第一次局部“圍剿”,有力地鞏固了根據地,紅軍隊伍乘勝發展,兵力增為一個團。從此,對敵軍事斗爭與根據地政權建設相輔相成,軍事力量由團擴大到軍,根據地不斷擴大,全盛時期橫跨閩、浙、贛、皖四省邊界,擁有近50個縣,中心地區人口達百萬之多,是土地革命時期黨領導的六大戰略區之一,形成了毛澤東盛贊的“方志敏式”根據地武裝割據的大好局面。
重視軍事教育
弋橫起義的農民革命團主要由農民組成,領導人缺乏指揮戰斗的經驗,更談不上軍事理論的指導。因此,方志敏意識到必須培養自己的干部,“造就紅色指揮員”。暴動后不久,方志敏就在漆工鎮附近的大溪頭舉辦了為期一個半月的短訓班,又稱臨時軍事教導隊,培養起義積極分子100余人,由黃埔軍校畢業的鄒琦擔任負責人,解決軍事教育和訓練的專業化問題。1928年秋,“圍剿”磨盤山的國民黨軍一個營的官兵起義投誠,紅軍隊伍迅速擴大,許多連和排一級的指揮員由起義投誠的下級軍官和士兵充任,培養紅軍干部的需要更加迫切。1929年10月,方志敏在弋陽吳家墩正式創辦了正規的軍事學校——信江軍政學校,鄒琦任校長,方志敏親自兼任政委。1930年下半年,軍校改名為中國工農紅軍學校第五分校。分校一直辦到1934年10月方志敏率北上抗日先遣隊出發為止,為閩浙皖贛紅軍培養了數以千計的優秀指揮員。
軍校的教學內容分為軍事和政治兩類。軍事課約占70%,以實際操練為主、課堂講授為輔,著重提高紅軍指揮員的戰術水平。政治課內容豐富,不但講黨的歷史、社會發展的歷史、蘇聯的十月革命、中國各地的蘇維埃運動等,還講紅軍的建軍原則、如何糾正軍隊中的不良傾向等,既提高學員的政治水平,武裝頭腦,又學習軍事,武裝學員們的手足,讓大家明白為誰打仗、如何打勝仗,政治能力和軍事指揮能力共同提高。
軍校的教學方式不斷改進。剛開始,學員們全部的學習和訓練都在軍校,后來則改為在校學習訓練與部隊實際戰斗相結合,學員先在軍校學習訓練三個月,再到部隊實習一段時間,最后回軍校集中交流和總結提高。經過這樣的改進,學員們加強了實際軍事鍛煉,一畢業就能上前線。吳克華曾是紅五分校學員,他回憶:“我們直接體會到打擊敵人的味道,也看到了干部實際指揮戰斗的情形。”在軍事實踐中培養鍛煉干部,增長指揮才干,從而大大提高了紅軍的戰斗力。
重視斗爭經驗總結
方志敏善于從軍事斗爭實踐中總結經驗,在向中央、省委的報告中他注重總結,被俘入獄后仍然沒有停止思考,將此寫入了獄中文稿。方志敏的思考總結全面而深入,從組織到保障、從戰役到戰術等等都有涉及。在方志敏的領導下,贛東北紅軍總結過許多有效的戰術并冠以通俗易懂的名稱,如“扎口子、打埋伏”“打小仗,吃補藥,吃得下就吃,吃不下就跑”。其中“吃補藥”是指用敵人的裝備來武裝自己,主要有兩個方法,一是襲擊敵人的小型彈藥庫,二是襲擊孤立的小股敵人。這種戰斗規模小,要求速戰速決,搞到槍支彈藥就走。方志敏的這些軍事實踐探索與毛澤東關于游擊戰爭的戰略戰術不謀而合。
從1928年2月建立起正規軍隊到1930年7月成立紅十軍,僅用兩年多時間。這期間,方志敏在對敵斗爭實踐中學習戰爭、學習軍事、壯大紅軍。1933年1月,紅十軍改編為紅十一軍調入中央蘇區,有力地支援了中央蘇區反“圍剿”斗爭,為中國革命作出了重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