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年,日本乘歐戰方酣,列強無暇東顧的時機,向中國發出最后通牒,提出“二十一條”。到了1919年,歐戰結束,在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失敗,日本又有強迫中國代表追認“二十一條”的行動,中國的外交形勢十分嚴峻。北京各校學生經過秘密籌劃,于5月4日舉行示威運動,用猛烈的方法懲警親日派代表人物曹汝霖、陸宗輿、章宗祥,爆發了震驚中外的五四運動。
“五四運動”最重要的三份文獻
1919年5月4日下午,北京十幾所高校的學生3000余人在天安門匯集,宣讀《北京學生界宣言》,并游行示威、散發傳單、高呼口號。一部分學生決議到趙家樓曹汝霖的住宅前面示威。曹汝霖住宅前的警察和曹氏仆役見人數過多,立刻關閉大門,此舉刺激了前來示威的學生,學生們于是破窗破門而入。
當日,曹汝霖、陸宗輿、章宗祥3人恰好在曹宅聚會,曹汝霖、陸宗輿二人從后門溜走,章宗祥遭到示威學生的毆打,示威學生在感情奮張之余還放火燒了趙家樓。大批軍警聞訊隨即趕來,逮捕學生32人,其中北大被捕學生有20人。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五四運動。
天安門集會游行和火燒趙家樓的壯舉留下的文獻資料中,最珍貴的要推顧兆熊的《一九一九年五月四日北京學生之示威運動與國民之精神的潮流》、羅家倫《“五四運動”的精神》、張東蓀《“五四”精神之縱的持久性與橫的擴張性》。這三篇“短評”,是“五四運動”最重要的三份文獻。
“五四運動”和“五四精神”概念的提出
顧兆熊是北京大學教授、教務長。他在1919年5月9日《晨報》“評壇”欄發表的這篇名為《一九一九年五月四日北京學生之示威運動與國民之精神的潮流》評論,是目前見到的最早有關“五四”的文獻資料。
顧兆熊稱5月4日的行動為“北京學生之示威運動與國民之精神的潮流”,是鏟除“舊秩序”與惡社會,建設新秩序、新社會的“示威運動”;是反對“舊道德”,提倡“新道德”的“示威運動”;是“良善分子與惡劣分子”的“可貴”的“決斗”。他從這場運動展望國家的未來,對前途充滿憧憬:“吾觀此次學生之示威運動,似青年之精神的潮流,已有一種趨勢。倘再輸以詳確之學說,教以真道德之實質與決斗之作用,則將來之社會,必可轉病弱為強健也。”
作為北大學生領袖,羅家倫對顧兆熊所說的“一九一九年五月四日北京學生之示威運動”,作出了更準確、更鮮明的歷史定位。他在5月26日《每周評論》第23號上發表的《“五四運動”的精神》一文中率先提出了“五四運動”這個詞,比“一九一九年五月四日北京學生之示威運動”的提法更簡潔、更清晰、更嘹亮。尤其是他提升出來的“精神”兩字,其意義極其深遠。
羅家倫鄭重地告訴人們:“五四運動”不僅僅是“感情”的,也是“理知”的;不僅僅是“青年運動”“政治的運動”“國家的運動”“國民運動”“民族運動”“打破惡社會制度的運動”,也是一場波瀾壯闊的“思想文化運動”。“五四運動”折射出來的最可寶貴的是一種“精神”!
羅家倫將“五四運動”的精神歸為“三種”:第一“是學生犧牲的精神”,第二“是社會裁制的精神”,第三“是民族自決的精神”。并三呼萬歲:“學生犧牲的精神萬歲!”“社會裁制的精神萬歲!”“民族自決的精神萬歲!”
張東蓀是現代哲學家、政治活動家、政論家、上?!稌r事新報》的主編。5月27日,張東蓀在上?!稌r事新報》“時評”欄發表《“五四”精神之縱的持久性與橫的擴張性》,提出了“五四精神”這個詞。“五四精神”的這一提法,比羅家倫“‘五四運動’的精神”更鮮明、更凝練、更科學。
張東蓀將“五四運動”精神概括為“雪恥除奸的精神”。所謂“雪恥”,指的是“反抗帝國主義者的侵略”;所謂“除奸”,指的是“改造腐敗不中用的政府”。
神圣的運動和可貴的民族精神
顧兆熊的《一九一九年五月四日北京學生之示威運動與國民之精神的潮流》最可貴之處,是最早提出了“運動”這個詞;羅家倫的《“五四運動”的精神》最可貴之處,是最早提出了“五四運動”這個詞,給“五四運動”命名,并且將“運動”提升到“精神”的層面;張東蓀的《“五四”精神之縱的持久性與橫的擴張性》可貴之處,是最早提出了“五四精神”這個詞,給“五四精神”命名。
這三篇文獻,前后呼應、各有側重,又層層深入、開掘提升,其用意顯然是要人們感奮起來。從此,“五四運動”和“五四精神”這兩個詞鐫入史冊,“五四運動”成了中國近現代史上神圣的運動;“五四精神”成了中華民族寶貴的民族精神。這之后,對“五四運動”和“五四精神”進行界定和闡釋的文章越來越多。
傅斯年把“五四精神”說成是“北大的精神”。他在1919年9月5日撰寫的《〈新潮〉之回顧與前瞻》一文中說:“‘五四運動’過后,中國的社會趨向改變了。有覺悟的添了許多,就是那些不曾自己覺悟的,也被這幾聲霹雷,嚇得清醒。北大的精神大發作。”傅斯年在這里所說的“北大的精神”,并不是蔡元培的“兼容并包”,而是魯迅所說的“求新”。
太空在1921年5月4日《晨報》發表的《“五四運動”之回顧》一文中,第一次把“五四運動”的精神概括為“民主”精神,他鄭重指出:“五四運動”的精神到底是什么?就是發揮“德謨克拉西”(Democracy)的精神,拿出最大的努力,斬斷奴隸索子,打破黑暗勢力,創造我們的新生命!
1925年5月4日《晨報副刊》刊登了汪典存的《每逢五四便傷神》,文中說,“今欲保存五四之精神”,必須做到兩點。一是以忠恕立身忠者對己對人對事具十分熱誠而負責任之謂(“恕”從舊解,推己及人之意)。二是涵養科學的精神遇事研究,判別是非,具自持不移之態度。